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委副主任、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(簡稱中國電科)總經理熊群力日前接受《中國電子報》記者專訪,分析了加快發展我國電子 信息產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,并就如何有效推動產業和技術發展,增強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。
核心依然缺失 需要由大到強
我國是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大國,但不是強國。因為從總體上說,不僅我們制造的產品本身不是我們的,而且產品理念和核心技術也不是我們的,該產品 對未來社會、生活的影響,它下一步會怎樣發展我們都不掌握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們基本上只承擔代工者的角色。比如,蘋果的大多數產品是我們代工生產的,但是我們生產著蘋果的這一代產品,不知道其下一代產品的走勢,也不知道所生產的這個蘋果產品會對社會和產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。這就是我們面 臨的差距,而且我認為在某些方面,尤其是核心技術和高端制造方面,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危險。
當然,這不等于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差距在拉大。我認為,信息產業中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優勢我們還是很明顯的。在生產規模、生產能力、生產技術 、生產資源的組織調配能力以及市場的感知能力(基于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市場)方面,中國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具有優勢。
還是以蘋果為例,中國可以為蘋果代工,但中國目前還產生不了蘋果這樣的公司,不是因為中國缺一個喬布斯,而是中國現在的市場體系架構產生不了 蘋果這樣的公司。
這些年我們的勞動力成本確實在加大。因為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,我們希望在企業發展的同時,作為企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,員工的生活水平也有 提高,這是正確的。這樣一來,必然導致勞動力成本的提高。
但是整個制造成本不僅僅只勞動力成本一項,制造的流程管理、制造的工藝開發、制造的相關資源的配置能力,中國都遠遠高于巴西、墨西哥等國。另外,對形成產品之后的銷售服務,我們是靠前的,我們白電、黑電產業的服務水平整體上看都不比國外企業差。而且,現在國家在強調企業加強管理,在資 源的優化配置方面下工夫。比如國資委對央企開展管理提升年活動,中國電科也制定了一個三年的管理提升計劃,就是希望通過加強管理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,來彌補勞動力成本適當提高后帶來的成本優勢的下降。
抓住物聯網等機遇 推進產業轉型
云計算、物聯網、移動互聯網是電子信息產業新興的態勢。這些態勢有內在的聯系,也有不同的應用和使命,是上一代技術的延伸和創新,其核心的還 是軟件、網絡技術、芯片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。比如云計算的核心是虛擬技術,它看上去是虛擬技術得到了發展,深層是因為芯片、軟件技術和網絡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。
這些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未來的影響不僅僅在于信息產業格局,還會對全球生活和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。國家最近提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但我始終認為,電子信息產業仍然是戰略性、基礎性的,對國民經濟影響巨大,而上述三項是電子信息產業最前沿的三個技術,它們肯定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。
當然,這些新興技術的發展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本身而言,也意味著巨大的轉型升級的要求,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挑戰。一方面,從技術上,產業將面臨巨大的跨越。以云計算為例,有觀點認為云計算沒什么技術提升,其實云計算是一個巨大的技術跨越,沒有高速的處理芯片,沒有超寬帶的通信網絡,沒有 超強的信息處理能力,不可能有云計算。所以從這個層面,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面臨技術的巨大躍升,芯片、軟件、寬帶網絡的系統和終端必須升級。另一方面,從發展模式看,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以來形成的是以制造業為基本的模式,今后制造業雖然仍然存在,但創新和應用的牽引能力將成為產業重大的命題,針對應用的創新需求進行系統整合可能是產業的重要方向。
面對這些挑戰,我們要主動轉移,將產業向高端轉移,這類高端產業包括軟件、芯片、通信設備、終端等等。坦率地講,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云計算,這些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。我們應該反思,為什么我們就沒有走到行業的前沿去引領行業發展?所以每當這些新技術出來時,我們總感到機遇但首先倍感挑 戰,挑戰來自于我們前面所學到的產品、服務、制造很快會被新的產品、技術、服務模式所替代。這再一次驗證我們在高端缺失,不管是技術還是產品我們 沒有能站到最前面去看下一步,而是等別人看到下一步后我們跟隨。
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在這個階段最大的任務就是轉型升級。我甚至認為,一定程度上今后我國可以淘汰出局一些低端的、純粹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存在的 制造業。
以應用帶研發 實現系統性突破
從產業現狀看,客觀講我們基礎還落后,目前需要在很多技術領域取得突破。在芯片領域,至今我們對西方發達國家仍然是望其項背,很難與其并駕齊 驅;在材料領域,我們差距也很大……在這種情況下,我認為我們不僅僅要考慮哪些技術要突破,而且更需要考慮如何改變被人牽引的局面。我們能指出一定 的技術,那說明它本身已經存在,別人已經有研究結果了。
面對與發達國家在信息產業的差距,我們不能簡單地走技術跟蹤之路。以前我們常常提彎道超車,其實我們可能不需要超車,可以走另外一條“道”。 全世界都承認,中國本身具有很大的市場,有了這么大的市場,中國完全有可能走出物聯網、云計算、移動互聯發展的新的模式。 比如,物聯網目前在國內可以說是風起云涌方興未艾,但基本模式還是以互聯網為中心向外擴展和延伸的發展模式。這種發展的問題是,若干年之后別人在互聯網或傳感網上再進一步的話,我們得再跟進。我們是否能搞一個中國自己的物聯網頂層架構,這一架構自頂向下覆蓋互聯網,盡管互聯網仍然是其 核心或重要組成部分,但它不是簡單的現在互聯網的延伸。物聯網不僅包含電子信息產業,還涉及其他經濟和工業的發展,值得關注。對于物聯網,我們要站高遠望。
云計算也是如此。事實上在云計算的開發和應用方面,中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。但是走在前面并不意味著完全值得我們放心大膽地往前走。因為我們是基于別人的基礎往前走的,我們缺乏對創新應用的牽引能力,任何時候如果底層的某塊磚被抽掉,我們就有可能摔跟頭。
那么我們現在是否有條件自頂而下地做?現在社會大不同于以前,現在是需求牽引、技術推進。中國的物聯網和云計算的需求在全世界是無可媲及的。有這么大的需求背景,我們就可以引領或引導技術的發展方向。以前中國只被當成是消耗資源的制造型國家,現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,而一定程度上市場決定了技術發展的走向,這就是真正的機遇。
應用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體系,牽引著產業和技術,應該提倡信息產業系統性集成,通過系統帶動整機、整機帶動元器件發展。盡管我們不排除在一些領域有以一種材料產生一種器件,一種器件產生一種整機的現象,但這種可能更多集中在基礎領域的前沿性研究。從產業角度,結合現在社會的發展趨勢,由系統帶動整機、整機帶動元器件的系統引領很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產業模式。
在這種產業模式下,系統性的需求帶動不同整機的積聚,產生了超越單機的功能和效果。同樣,通過不同元器件的積聚進行系統集成以后,所形成的整機也超越了所有元器件本身的效益和價值,這就是系統的牽引作用。而且現在,這個系統將是個巨系統,尤其是到物聯網領域,系統會非常復雜,實際上是體系。體系由若干系統組成,然后系統帶整機、整機帶基礎元器件。我認為,在下一步產業發展中這將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模式,而物聯網、云計算都是產業發展的巨大引擎。